银行进军区块链热潮延续:工行已发布三项区块链专利

今年4月末以来,“宇宙第一大行”接连发布三项区块链专利。

四月末,工行发布首个区块链专利,“电子证明处理、存储方法及装置、以及电子证明处理系统”;六月,发布“区块链多活高可用系统、计算机设备以及方法” 专利;七月,发布 “基于区块链的金融产品交易共识方法、节点及系统”专利 。

工行发布的三项新专利从银行业不同侧面切入,试图通过区块链+银行业的方案解决目前银行业普遍面临的问题。

提高金融产品交易效率

7月6日,工行公布 “基于区块链的金融产品交易共识方法、节点及系统” 专利,旨在解决银行交易业务系统主要存在的交易成本高、执行效率低、系统可靠性差、灵活性低等问题,使银行交易业务系统更开放、平等、高效。

据工行专利分析,目前银行交易业务系统普遍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1.银行交易业务成本较高,银行间的价值传递依赖于中间机构,中介在转移价值过程中收取一定交易费用,使跨行、跨境交易付出较高的费用成本。如图所示,分行节点、总行清算中心,人行清算中心,美联储等彼此互信的中介节点联结起来,形成信任网络,交易所经过的中介节点桥接在一起形成交易路由。

 

 

 

2执行效率低下,以转账汇款为例,跨境汇款的到账时间需要2-5日。

3.系统可靠性差,银行之间的价值传递依赖互信的中介节点组成信任链条,任一节点发生故障,都将导致重新搭建交易路由,甚至使得交易无法进行。

4.灵活性低,金融产品的发布受限于发行机构的产品范围和业务规则,不满足用户自身对金融产品的投资需求;不同业务主体间信息不对称,没有实现银行、终端客户、投融资机构等参与方的业务对接。

针对上述问题,专利提出基于区块链的金融产品交易共识方法、节点及系统的解决方案

据专利内容得知,基于区块链的金融产品交易空间层分为三层,用户层、应用层与区块链平台,用户在用户层终端APP中进行转账、汇款等交易,之后交易信息会传递到相应的应用层,最后区块链平台对信息做进一步处理。

专利中主要对区块链平台的信息处理流程的主要三个阶段与三类节点进行详细说明,三类节点为第一、二验证节点与其他节点。

第一验证节点接收信息,通过预设智能合约与加密单元对信息的合法性、逻辑性进行验证、评估,阻止非法虚假信息,之后第二验证节点进行双重验证,验证完毕后达成信息共识,之后再把信息广播、同步到各个节点,各个节点就同步的接收了真实的不可篡改的交易信息。

经小葱APP梳理,区块链平台处理信息的粗略流程与方法如下:

 

 

 

流程图原图如下:

 

 

 

区块链基础平台拥有多个验证节点,所有节点互联互通、信息同步、不可篡改。信息通过区块链基础平台处理后,能够消除信息之间存在的空间差、时间差,并且能提升整个系统运转的灵活性与效率。

提升区块链网络可用性 满足银行网络运作需求

6月8日,工行公布“区块链多活高可用系统、计算机设备以及方法” 专利,旨在解决目前私有链区块网络中存在容错功能有限和节点无法快速恢复的问题,在目前区块链网络基础上提高区块链网络的可用性,满足银行对区块链网络服务的要求。

据工行专利分析,目前区块链网络存在的问题:

1.无法满足银行业务区块链网络可用性的严格要求,区块链网络需要提供7*24小时区块链服务,特别是在跨机构或者跨中心部署区块链网络时,需要实现区块链网络多活的部署。

2.前区块链容错功能都有限,如当前普遍通过PBFT实现的区块链,由于该PBFT算法(F<=(N-1))/3,N为部署节点数量,F为容错的节点数量),在N节点情况下,最多只能容错F个节点,而无法突破F个节点的容错。

3.当前区块链网络无法快速恢复,在节点出现故障时,区块链没有机制实现节点的快速恢复,当业务频繁区块链数据量大时,节点恢复需要很长的时间。

针对上述问题,专利提出区块链多活高可用系统、计算机设备以及方法的解决方案:

通过采取集群节点代替原来区块链节点,正常情况下由集群中的主节点参与区块链工作,在主节点出现异常时由其他集群积极实时代替,大大提高了整个区块链的可靠性,满足银行7*24小时的高可用性要求。

 

 

 

电子证明:简化流程 打假防伪

4月27日,工行公布“电子证明处理、存储方法及装置、以及电子证明处理系统” 专利,旨在解决纸质证明开立程序繁杂、证明伪造层出不穷等问题,用区块链技术提高证书发放的效率,让用户免于向多个实体重复提交文件。

目前银行证明开立存在的问题

日常生活中,人们需要开立并使用各种不同的证明,如由银行开立的资信证明、由公司开立的收入证明、由计生机构开立的计生证明等。但目前证明流程存在办理效率低、有伪造风险等问题,给人们带来了很多不便。专利中提出了当前证明开立存在的两个主要问题:

  • 办理过程均是通过线下手工完成,办理效率较低。
  • 纸质证明存在被伪造的风险。

根据上述问题,专利提出电子证明处理、存储方法及装置、以及电子证明处理系统的解决方案

经小葱APP梳理,电子证明处理、存储方法及装置、以及电子证明处理系统运转主要解决的问题是票据信息验证与储存的问题,其粗略流程与方法如下:

 

 

 

流程图原图:

 

 

 

对于证明需求方而言,不需要在证明开立方和证明使用方来回传递纸质证明,解决了异地开立与使用证明的限制。对于证明开立方而言,可通过自动化审批替代目前的人工审批。对于证明使用方而言,基于区块链的电子证明难以伪造及篡改,大大降低了虚假证明的风险。

 

 

 

该发明将纸质证明改变为电子证明,将线下流程改造为线上流程,提高了工作效率、降低了证明被伪造的风险。

区块链之于银行:锦上添花or战略布局?

在区块链“走火”后,各大银行也纷纷开始布局区块链,据互链脉搏统计,2016年以来,已有14家商业银行涉及了25个区块链应用场景。

其中,融资、数字票据和跨行支付3个场景应用范围最广,参与银行业最多。目前国内涉足区块链的银行具体业务可以分为四大类:资产业务、负债业务、中间业务和非银行业务。

然而,区块链炙手可热的另一面,市场对其实际落地效果的也存在广泛质疑。

央行参事盛松成曾几次质疑区块链技术,他表示,“如果一项技术鲜有实际落地效果却人人说好,不能排除这里有炒作的成分。”“区块链不能和货币相结合,最好离金融远一点。因为从现有市场情况看,区块链对提升金融效率没太大帮助。”

中钞区块链技术研究院院长张一峰也曾表示,“准确说,已经开始解决实际问题、落地实际应用,但要谈规模效应和商业效果还为时尚早。”

同时,多家央行均表达过对区块链技术的质疑与观望态度。

此前,加拿大央行官员James Chapman称,“目前,与现有的央行体系相比,区块链技术不存在节约成本的效应。同时黑客攻击和其他操作风险随时可能会发生。”

英国央行也曾对实时总结算(RTGS)服务进行测试,并计划将其放到区块链上,但英国央行在试验后改变了这一决定,理由是该技术仍不成熟。

工行在区块链专利方面已经迈出第一步,但这些专利未来是会被用在实践当中、还是仅仅作为装饰门面的“锦上之花”,仍有待进一步观察。